理论学习
首页» 理论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林尚立: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一个很重要、很核心的概念。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奋斗目标,因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最重要的标识之一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此,习近平强调,除了要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中国的道理总结好中国的经验,把中国的经验提升为中国的理论,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两个重要历史任务:一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二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而这标志着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极为宏大、极为重要的命题。下面谈几点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国人精神走向独立自主

回顾中国人近代以来的精神发展的历程,回顾党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创造物质文明和新型社会的同时,也不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马克思主义首先使中国人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讲,自从中国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的精神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是自从中国人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并通过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中国人的精神由不自信走向了自信。

现在迎来了第三个时期,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的精神开始全面走向独立自主,拥有了坚实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基础,拥有了强大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的力量。

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在近代现代化的大潮当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波折之后曾经跌入低谷,现重新崛起。这个复兴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推进这个历史进程的最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确确实实地塑造了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社会,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二、“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历史、社会、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主线。客观来讲,“第二个结合”经历了从“自在”结合到“自为”结合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这种“自为”结合为我们后续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习近平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五千年文明深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没有五千年中华文明,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在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础上,建设、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两个结合”的过程就是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创造了新时代。概括而言,“第二个结合”为中国人的精神独立提供了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第二个结合”使古老的中华文化在现代化当中得以延续,并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力量。换言之,“第二个结合”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使其得以转化并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力量。

二是“第二个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从理论变成现实,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建立了最现代、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努力建设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是“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其三,“第二个结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判断和历史判断。

四是“第二个结合”铸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型主体。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使文化主体性更加全面巩固。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当中的一个新型主体。这个主体具有几个重要特征:其一,文化的担当主体。中国是由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所构建出来的文化体,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其二,文化的创新主体。中国当代文化创新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而且是基于人类从未有过的实践——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大型国家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三,文化的引领主体。这个引领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其四,文化的精神主体。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构建起一个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和现代知识体系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最大的差别就是价值的起点不同,以及实践的逻辑不同。由于价值起点不一样,因此整个知识建构的逻辑、取向就完全不一样。虽然这个不一样可能并不影响知识本身的通识性,但是通识知识当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会发生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理学是通识的,其中就包括公共管理。西方公共管理的价值起点跟当今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价值起点一样吗?不一样!若按照西方的价值起点来管理中国,中国就不会形成“中国之治”。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点”,在于有新型、独立的价值起点,在于有中国特色的实践逻辑,这需要我们很好地琢磨。

三、推进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提出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发展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不自信转为自信。今天要走向独立自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遵循“两个结合”。对于“两个结合”,有两个路径:

第一,在体系化中要深化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互印证,推进党的理论体系化。

近期,我先后到了河北正定、福建福州、浙江等地,越来越感受到习近平的思想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深刻的继承关系,并通过理论与实践、历史相互印证而实现了体系化。例如,习近平经历了从乡村到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最后到一个国家的领导岗位,因此,他能够对中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并能拿出解决方案,而且相互印证,形成理论体系。

第二,在学理化中六个“基本”应该贯通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这六个“基本”统合起来,就能够构建出一个学理化的体系,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不是拍脑袋形成的,是基于文化、文明、实践以及科学理论的严格概括和推演而形成的。为此,我们必须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深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容远远没有穷尽,还有很多的宝藏没有挖掘。

二是深度挖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由于历史原因,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并未深入下去,离从现代意义上来研究它还差得很远。只有深度挖掘和系统化研究,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深度挖掘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因为中国是大型社会,是一个相对落后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样板。

四是深度挖掘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展现其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习近平的人生经历特别丰富,他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等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借鉴价值,因此使其体系化、学理化是很值得做的工作。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能够从这个维度去推进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知识、独立的实践,也有独立的贡献。

(作者林尚立,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笔谈 )| 林尚立: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