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研究

【教学与研究】张东刚、林尚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传播文化、赓续文明的重要使命,必须在文化创新创造中走在前,在繁荣涵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作表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文化创新创造中走在前、作表率,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运用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意志、赢得历史主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繁荣发展文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握文化发展正确方向,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其与经济、政治等领域协同发展。

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把握历史主动,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刻阐明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现实可能与立体构想,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规划“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长远目标;等等。这些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引领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开拓进取、面向未来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古今、融通中外,为强国复兴凝心铸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举旗定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谋远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和磅礴的实践伟力,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科学性,以深刻的学理揭示其真理性,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并自觉地以之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进程中的行动指南。

加强系统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而形成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坚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上深化理解领悟,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中深化理解领悟,从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大局中深化理解领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联系中深化理解领悟,通过领导带动部属、党员带动群众等落到基层的联动学习体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做到系统把握、融会贯通。

加强学理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准确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主性、独创性,是加强学理化研究的着力点,要从相关文本中抽象形成理论范畴,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诸范畴的关系和结构进行把握,进而搭建相互之间由此及彼的逻辑联系,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为清晰地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学理形态的原创性和主体性。通过整体性回顾、阶段性总结、专题性研究等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论抽象,进一步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范畴关联、谱系层次、生成机制、原创贡献、民族表达、时代价值,更加透彻地展现其精髓要义与内在逻辑,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作出学术贡献、垒筑学术增量。

加强学术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要按照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学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术范式、梳理关键性议题、凝练标识性概念,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化表达,形成纲举目张、上下贯通的研究合力。不同研究领域的融合发展、共同推进,是加强学术化表达的重要生长点,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历史规律、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经验,创新学术研究框架、视角、方法,不断深化各领域命题、概念、判断的研究阐释,形成更多具有思想突破和理论超越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学科体系的探索、学术体系的构建、话语体系的研究,从学术的角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文化篇”。

加强大众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群众喜好,综合运用传统方式和新型融媒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宣传不断走入千家万户,更好地发挥其武装思想、引领实践的作用。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课程,进入思政课堂,进入理论读本,进入群众宣讲,实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育实效。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和重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理论运用中推动宣传普及和深化研究。

三、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五大基本功能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总揽全局,从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部署,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再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总体谋划,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需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深化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统学、领学、研学、联学、践学“五学联动”,引领带动社会面上的学习普及。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提升工作效能,切实把好方向、管好阵地、建好队伍,打造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策源地”“首善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表率。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需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围绕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制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教学资源平台,深化思政“金课”体系建设,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广大学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思政创新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实效,造就一大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先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需着眼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聚焦“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怎样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亟待回应和解答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成果,解码并阐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产出有思想高度和学理深度、用学术讲政治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和现代价值,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需立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大力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宝贵经验,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文明史研究,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蕴含着各自的历史积累和文明积淀,走向各自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紧跟国家外交战略,优化全球合作布局,坚持不懈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做实做细做精学术交流、文化交流、民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用新用活用好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作者张东刚、林尚立,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文刊载于《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原文链接:[教学与研究]张东刚,林尚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