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研究

【党委中心组学习】张东刚、林尚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重大成果,开辟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提供了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世界意义、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重大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本质上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与发展的过程。迈向现代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自17世纪开始,伴随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社会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至19世纪中下叶,欧洲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到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以殖民霸权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由于现代化最先发轫于西方,西方国家往往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视为现代化的“普世”样板。历史证明,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具备“普世性”。

中国自近代开始现代化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经历了百余年历史的风雨沧桑、艰辛探索。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过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我们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按照中国自己的历史逻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探索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被强行拽入世界体系,被迫开启了早期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分子面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千年大变局,尝试以各种方式苦苦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在那个西方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年代,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可歌可泣的  斗争,但均未能引领中国成功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复兴道路。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标志着开启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主要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典型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被迫进行反思,曾试图进行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但是,清王朝没有抓住最后的历史机会,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清王朝灭亡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沦为半殖民化的境地。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的近40年时间里,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但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历史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洋务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谈不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重要历史任务。

第二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走上历史舞台的。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征程。

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以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为己任,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致开幕词强调,建设“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同年9月23日,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2月,毛泽东深刻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地位,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成为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这一时期的中后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度偏离了正确轨道,导致我国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和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第一次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鲜明宣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国的方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实现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创造性地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具象化为“小康”,用中国人民熟悉的概念“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初步提出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战略部署。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时代号召,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现代化布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五位一体”现代化布局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7%提升至11.3%;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23倍、16倍、1.98万倍和103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第五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优化升级“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战略安排、发展理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推向了高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基本形成。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即“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前至2035年。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擘画了新的蓝图,那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未来,我们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等12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强大历史自信,以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真理力量,能够指导中国人民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确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等不断攀升到新的高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释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理论的历史性超越,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创新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西方现代化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之上,在发展过程中先天性地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东方和西方的对立、南方和北方的对立。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但是却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吸收西方现代化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了综合创新,克服西方现代化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局限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克服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克服西方现代化依靠殖民侵略、对外掠夺的发展路径而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发展,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原创性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始终强调“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彻底摆脱了“依附”西方发展的宿命,可以说,“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垄断。人类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究竟只存在一种模式还是具有多种道路的选择,这是困扰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并不断引起争议的重要问题。西方社会在事实层面确实率先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探索,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西方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反映,在西方看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已经“终结”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历史可能性,不可能有其他的现代化模式,广大后发国家只能按照西方模式来实现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末,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是最好最后的一个制度,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制,特别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这让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仿佛得到了“现实验证”。但中国共产党顶住压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的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垄断,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深刻揭示西方现代化不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理论它所内含的发展与代价、进步与局限等,源自西方现代化所依托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既彰显了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同时也立足中国本土作出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实践探索,日益显示出更大优势和创新价值。当前,中国正在构建自主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以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从理论上揭示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探索存在多样的可能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启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就意味着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将重回世界舞台的高峰,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转折。人类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从来没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以这么快的速度,以这么辉煌的成就,以这么具有自己特色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五千年的中华智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的中国将开创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崭新形态,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力量,进而改变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世界版图,使人类现代化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实现一个很大的跃升,人类文明的结构版图也会发生变化。人类将从单一的西方文明主导的时代,真正进入东西方文明至少是共存的时代。历史本来就是共存的,但是基于过去西方的主导这个格局被打破了。今天,东西方文明共存的格局将重新回来,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在未来世界发展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相互激荡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经过长期接力探索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客观前提。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上谋划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与发展途径,其任务艰巨性与复杂性在整个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所拥有的庞大社会生产力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对弱化,如何打造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道路,如何辩证处理巨大人口规模与有限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人口规模巨大型现代化所提出的全新问题,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我们党始终从14亿多中国人民不断变化的总体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的工作思路,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与社会撕裂对抗。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在消灭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但绝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平均分配、同步富裕,是把“蛋糕”不断做大和把“蛋糕”合理分好的统一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是充分发挥每个地区生产力水平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激发发展潜能,深化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是现代化的基础,但物质文明并不能构成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精神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西方现代化片面追求生产力快速发展,忽视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涵养,其结果是人们物质主义膨胀与精神世界空虚,深陷“心为物役”的异化困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夯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环境是人类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现代化赖以推进的基础。为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生态之间的多元矛盾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旨在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新范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国家普遍都经历了殖民掠夺、对外战争、资本渗透等发展逻辑不同,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走和平开放、普惠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旨在实现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有机统一,“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仅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重申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从领导核心、道路方向、文明境界等更深层面对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根本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其鲜明特征的实践生成逻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中持续向前推进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法论层面为我们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考验,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五个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沿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深化拓展的正确道路前进,既要牢牢把握“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又要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确保如期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坚持资本至上与个人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保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共创共享民族复兴的历史荣光。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的一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招。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扩大中国发展的正向外溢,为把这个充满矛盾的“一体化的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任何回避矛盾、逃避问题的想法做法都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会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争取历史主动,在斗争中赢得事业的胜利。党的二十大发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政治宣言,就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把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境界。

(原文刊于《党委中心组学习》2022年第6期,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