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
首页» 师德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我的育人故事”获奖作品展示(一)丨李科政:患癌教授坚守哲学课堂,演绎“向死而生”

  

  今年4月,一篇自媒体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间引发热议。报道的主人公是我的同事,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的朱锐教授。他身材瘦削、戴着帽子、手持拐杖,虽然站得笔直,却有些吃力。因为,他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正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按理说,他早就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安心在医院接受治疗,但他并不愿意。他说:“授课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激情所在。”他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一切,即便病魔阻挠,也绝不屈服。

李科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一、赤子之心,归国贡献

  朱锐曾在美国从事哲学研究近三十年。多年以来,他致力于哲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成就斐然。2018年,他满怀热诚回到祖国,并于2020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担任“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

  短短几年间,朱锐做了很多工作。他组织举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系列活动,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参与,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合作。尤其是2020年11月举办的“预测处理,适应方向与因果推理”国际研讨会,在朱锐的组织策划下,亚、欧、美三洲学者通过互联网开展交流对话,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益。他还主持编纂的《什么是洞见——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一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入职人大以来,他承担多门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独特的魅力讲解复杂理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良师益友,诲人不倦

  在同事眼中,朱锐是博览群书、治学严谨、视野开阔。他精通多门外语,熟悉经典哲学名著,了解当代前沿科技。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酸腐与傲慢,他平易近人、热爱生活,总是以谦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

  在学生眼中,朱锐老师亦师亦友、和蔼可亲。他曾对他的硕士生胡可欣说:“你从现在起,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学者,而不是普通的学生……我们的对话一直是平等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师生,也是朋友。”在他的课堂上,朱锐总是鼓励学生和他一起思考讨论。他曾在一次课堂上批评自己说:“我讲得太多了,你们都没有机会发言,其实我希望你们可以多说一点,这样我可以倾听你们、从你们身上学习。”

  即使患病后,朱锐也坚持参与学生读书会,但经常都是在医院里通过网络会议参与。每次他被迫离场,都会向同学们道歉:“我今天得提前离开一下,他们给我安排了手术。”“抱歉,我正准备化疗。”即便如此,他也会尽可能多地陪伴他的学生。

        三、身患绝症,坚守讲台

  2022年暑假,朱锐受邀前往兰州大学讲授一门短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突发大出血,而这其实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症状了。但他坚持在简单处理之后,就返回课堂,靠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教学任务。他的博士生路文回忆说:“这令人难以置信,也使人肃然起敬……朱老师把他的生命奉献给了学术、教学和他的学生们”。

  确诊癌症以来,朱锐从未打算离开课堂。作为同事,我们主动替他分担了一些教学任务,但他拒绝完全停工。每周二晚18点,他都会在立德楼教室准时开讲《艺术与人脑》公共课。这门课程谈到艺术与人脑的交互影响,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朱锐的课堂常常是座无虚席,除本校同学外,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原本40人的课堂经常要容纳上百人,许多学生席地而坐,听朱锐老师侃侃而谈,还要热情地参与交流。但坚持上课对他来说并不容易。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服用大量的止痛片;每次课堂,他都不得不带着自己的登山拐杖。但他还是说:“我每周都期待着上课这一天”“能把自己所学传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追求知识或真理,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使命”。

  朱锐唯一担心的就是病情对教学的影响。为此,他常常与医生争执,甚至声称要签署“后果自负”的“生死状”。在最近一次课堂上,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化疗结束了,不是因为治愈了,而是因为治不好了。这样,以后我都可以按时来给大家上课了。”

(生病后,朱锐上课时会戴上手套帽子,拄着他的登山杖)

(患病后给学生上课的朱锐)

        四、身患绝症,坚守讲台

  患病以来,朱锐开始把生与死的思考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但生与死又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大事。在朱锐看来,一个健康的生死观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尤其重要。通过教学,他引导同学们正视死亡,勇于面对生活。

  在课堂上,朱锐常提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这句话警示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命本身的意义。他常说:“学哲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我不再恐惧死亡。”哲学教人理性地面对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创造个人的价值。生命本没有意义,但努力生活的人却赋予生命伟大的意义。这些“生命教育课”令学生感到震撼,他们说:朱老师每每谈到哲学,就会让人忘记他已病入膏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的,正如苏格拉底在临终前说的,真正的哲学家是不畏惧死亡的。朱锐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大家:不要畏惧死亡,要以“向死而生”精神面对周遭世界,在生命中每一天都要努力地发光、发热。唯有如此,才是精彩地活着,才是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