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
首页» 师德榜样

听这位百岁老人分享!用好马克思主义“望远镜”“显微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习近平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今年百岁高龄的邬沧萍教授就在其中。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邬沧萍的学人故事。跟随邬沧萍老师的回顾,看这位百岁老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毕生努力。

用好马克思主义“望远镜”“显微镜”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邬沧萍

我1922年出生在广州,中学时亲历了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我大学毕业后,考取上海海关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香港九龙海关。为了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我辞去工作,和爱人李雅书去美国留学。

用了两年时间,我就拿到了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第二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证书。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学统计学?我说,统计学是计划经济的基础,回国后能派上用场。当时跨学科的选择,为我回国后从事人口学、老年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留学期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我们无比激动、欢呼雀跃,回国搞建设的念头日益强烈。虽然当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美国政府又竭尽所能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但我还是冲破阻碍,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几经调动,我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成为统计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那时,我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听政治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这让我受益终身。因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基础,就像既获得了一个望远镜,又获得了一个显微镜。望远镜让人站得高看得远,穿过遮眼浮云看到历史发展大势;显微镜让我们对小问题也可以看得深刻,见微知著,了解事物发展方向。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有所发现、创造。曾有一段时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奉为圭臬。可一旦陷入西方统计学的怪圈,就很容易颠倒因果、循环论证,这样提出的观点、做出的对策就有很大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一双慧眼,穿透复杂的现象洞悉事物本质、拨开缭绕的迷雾深入问题内部。

从留美期间毅然回国,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我主张恢复人口学,再到顶住压力提出老年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一步一步明晰了自己的研究志趣,确立了自己人口学和老年学研究的理论方向。改革开放后,我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份人口研究报告。

我现在100岁了,还坚持天天看书。83岁时,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总觉得自己还“正当年”。今天,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可能进一步延长,无论是健康水平还是知识文化水平都更高,智力体力体能都更强。所以,我现在关心的研究课题是:老年人怎样过上幸福的晚年,进行良好的代际合作,继续发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看望了我们这些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且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这十年来,我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深入研究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积极老龄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希望大家做出更多好成绩。

邬沧萍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来学校考察并看望老教师代表,作为一名百岁老人,我能与总书记面对面交谈感到十分高兴,总书记对老教师教书育人、传承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基因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来到人民大学,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史比较了解,特别提起他曾在正定工作时,对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华北大学遗址非常清楚,从总书记的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大学有很深的感情,他还提到一流的大学必须有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嘱咐老教师重视健康、好好生活,体现了总书记对我们老年人的关爱关怀,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