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
首页» 师德榜样

我的老师——校友忆老师征文选登(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为我们点亮了路上的明灯,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三尺讲台,育桃李万千,在校园生活中,是老师们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年华。

师者铸魂 润己泽人

image.png

在2009年4月24日的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上,我与恩师高铭暄教授初次相遇。那时我是论坛的志愿者,也是一名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在会议间隙,我拿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鼓起勇气请高老师签名。他欣然应允,问了我的名字,短暂地思考后,非常认真地写下了“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掌握本领 服务人民”几行字赠予我,不仅点燃了我心中学术的火苗,也影响了我之后的求学以及职业道路的选择。

2013年,我硕士毕业后,有幸成为了高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因此和高老师有了更多接触。高老师做了一辈子教学,八九十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学期给学生讲课;他也做了一辈子科研,所有的著作和文章经深思熟虑逐字逐句撰写,包括85万余字的巨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对于指导或合作的论文,大到标题结构,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他都仔细修改。

高老师非常细心,偶然得知了我的生日,之后总是记得给我发生日祝福;在我迷茫、怀疑自己的时候,他会为我指点迷津,给予我肯定和鼓励。每次去高老师家拜访,他都会和我说很多过往经历,聊时事新闻,探讨学术问题。会客厅不大,近一半的空间都摆满了书,我们经常在书的海洋里聊到忘记时间。他特别热爱京剧,恰好我也很喜欢。在2015年法学院的新年茶话会上,我们与王宗玉老师一起,合作表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博得了老师们的阵阵喝彩。这些都成为我永远难忘的回忆。

能够成为高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幸。他对每一名学生都寄予厚望,我们当铭记在心,为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推进国家的法治进程、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法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付晓雅)


亦师亦友 尺素寸心

1963年秋,出于加强学生工作的需要,学校给各班配备了政治辅导员,我们班的辅导员就是系里的倪加勋老师。倪老师是统计专业1960届毕业生,是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一批老师。他十分关心我们,在工作上尽职尽力,是我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几十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

1966年2月,一开学,我们就响应半工半读的号召,开始去工厂实习,倪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去。上午,大家在车间里劳动,下午,从班组到厂部,逐步汇总统计报表。此外,每周还有两三个下午就地在工厂的会议室里上课,讲最基本的统计原理和工业统计,倪老师就当起了业务指导老师,为我们授课。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我们了解了最基本的统计知识,这些收获在以后可是派上了大用场。毕业后,我被分到了县里,靠着在这期间做的笔记,办起了全县的统计培训班。

在离校十年之后,我被调到了山东烟台粮校讲授统计课,但手头连一本教科书都没有。倪老师给我寄来了香港版的《统计学》,救了我的急,使我的教学有了个良好的开头。而当时,倪老师自己也刚从老家浙江调回人大不久。

此后几十年,我在教学岗位上始终以倪老师为榜样,努力做一个让学生满意、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还获得过江苏省优秀教学奖,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

倪老师现已九十高龄,依然身体健康、精神抖擞,还是我们班微信群的活跃成员,依然竭尽所能地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比如,我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写作学生时代的回忆录,并在很多校友、老师、领导的指导和补充下不断丰富,先后三次出版。其间,得到过倪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很多非常具体的指正。

如今,倪老师住在校内宜园,常在校园里散步,并拍下树木花草等美图发在群里,使我们始终在心中维系着对母校的浓厚感情。

(作者系统计专业1962 级本科生 陆伟国)


师恩似海 山高水长

师生欢聚已过十多年,但记忆犹新。那是2008年教师节之际,新闻系1956级部分学生相约去看望五十多年前的恩师——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人大新闻系创始人安岗老师,敬贺他90华诞暨从事新闻事业70年。

这天,同学代表向安老师献上了重要礼物:一本为给他祝寿特别赶印的新书《成长的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这本书后记中说:书中记述了安岗艰辛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史实,也记录了许多同学校园内外的成长岁月,以及对老师的感恩深情。

安老师创办新闻系,起初注意学习苏联及国内北大、复旦等高校新闻教学经验,但他更注重探索办出新中国新闻教育的特色,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这与他在革命老区的新闻实践有关。

在师资选调上,他以富有办报经验的老新闻为教学骨干,并指导教师赶编新闻专业各门课的新教材。他让学生在校“把知识吃饱”,掌握丰富多面的知识。在吴玉章老校长支持下,他让新闻系特办自己的印刷厂和报纸《新闻出版报》,让本系学生轮流办报并下厂担任排字工人。

他力主开门办学,让全系学生分赴各地、各行业办报,实习采编,先后办有27份报纸。然后,让各班级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全系学术交流,出版论文选集。

1959年秋,安老师调到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在他主持人大新闻系五年间,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他们毕业后,许多人都成了新闻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各自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奉献。

在师生聊天中,安老师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这些年来,你们都在创造历史,你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建树,但我们要温故知新。他虽年届九旬,但思维清晰,态度坦诚,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恩师的教诲。

(作者系新闻系1956级本科生 陈日浓 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