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
首页» 师德榜样

张腾霄:百年风雨一书生

    惊蛰已过,风却依然凛冽。在这样的光景,追思逝者,不由得平添一份哀伤。

  一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腾霄去世了,却留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

  张腾霄1915年7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7年2月7日在北京去世。从1938年进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和中国人民大学连在了一起,始终没有改变书生本色。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原社长郑文林记得,张腾霄对于新中国伦理学科的奠基之功。“1962年初,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筹建了新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当时没人搞伦理学,更没有一本马克思伦理学教科书可让我们阅读和借鉴,因此我们从条目开始,一点一点积累学科资料。”郑文林说。

  当时,罗国杰是带头人,张腾霄是系主任,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拟出了一个教学大纲。但这个大纲是否立得住,张腾霄并不是很有把握,他和罗国杰商量,决定开一次讨论会,请校外专家提意见。请哪些专家?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张腾霄特别重视“中国自己的哲学家”,在专家名单中,他把冯友兰写在第一位。时隔50多年,郑文林仍记得那天的情景:“讨论会在1962年6月举行,我记得冯友兰先生在会上说,中国的伦理学要有中国的材料,要和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相衔接。”会后,根据讨论意见,伦理学教学大纲终于修改定稿,印成教学使用的小册子,这是我国最早的伦理学教学大纲。

  除了求真的执着,张腾霄还待人以诚。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曾是张腾霄的学生,他难忘的是张老师的仁爱之心:“1973年初我从江西调到人民大学工作,学校给我分配了住房,但只有13平方米。随后我妻子也调到北京工作,加上父母儿女,住房随即紧张起来。我找时任副校长的张腾霄老师请求帮助解决困难,他亲自到我家看了一下情况,深表同情,并让我先到他家里暂住,再继续想办法解决。”

  “请人来家住”不只是马绍孟有过的待遇,20世纪60年代,哲学系留校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辉光得了肝炎,张腾霄就让他住到自己家里养病,还为他请了一个保姆。

  张腾霄曾有遗嘱,要求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做遗体告别,不发唁电。家属按照他的遗愿,把骨灰同妻子合葬于河北山海关。尽管走得无声,人们却不曾忘记,也难以忘记。百年一生,风骨长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