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榜样
首页» 师德榜样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育人故事选登(一)| 唐丹:扎根中国大地的传承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育人故事选登(一)| 唐丹:扎根中国大地的传承

唐丹

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教研室(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师德先进集体)主任、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教研室,也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好科学研究,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种精神始于一位“零零”后——我国人口学和老年学的开拓者——百岁高龄的邬沧萍先生。


邬老是教研室的宝贝,更是所有后辈学者的楷模。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邬老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参加建设,成为共和国最早的“海归”之一。对于当年回国的决定,邬老是这样说的:“我本来就没想在美国久留,所以当时我就考虑,要回国工作,要做对中国有用的,所以我就要选最合适的,第二个专业就选了统计学。”


七十年来,邬老一直在做“对中国有用”的事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极具前瞻性地开展人口学和老年学研究。这种报效祖国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影响一批后来者,也包括我。


记得十几年前邬老师跟我的一次谈话。当时我刚到人大工作不久,邬老让我参加《社会老年学》的编写工作,负责老年心理这一章。我根据早年间接受的训练,书稿通篇介绍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心想着邬老师是老海归,也一定会喜欢这种风格。书稿上交不久,邬老师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满心欢喜期待着邬爷爷夸奖。没想到,他给我泼了一大盆冷水:“小唐啊,书稿写得不错。但是啊,我们要写的是中国老年学的教材,一定要有中国特色。”我很不服气:“老年心理学就是西方做得好啊,国内的研究都是重复国外的,有什么可写的呢?”邬老呵呵一笑:“西方的理论是基于西方的社会实践提出来的,但中西方有巨大区别。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但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西方有严重的老年歧视,但中国有悠久的尊老传统。在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有所取舍,区别对待。”邬老师跟我煲了快1个小时的电话粥,那些话听得我心服口服。从此,我明白了,研究老年学,最终是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是要增进中国老年人福祉,所有的研究都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邬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研究思路,更是一个中国学者要扎根中国的使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学比过去得到了更多关注,但依然是个冷门。邬老师的执着带动了教研室的老师们,我们一直甘坐冷板凳、直面真问题,持续开展研究,把对老年学研究的情怀和热爱传递给青年学生们。我们带着学生走遍了大江南北,在祖国各地的农村和社区留下我们师生的脚印。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更懂得了新时代青年应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记得一个从其他专业调剂到老年学的硕士生小王,刚入学时特别不情愿,上课总低着头看书。原来,他一心想跨专业考博士。了解这个情况后,我鼓励他多参与课题,希望他能通过调研实践来体会老年学的魅力和意义。我带他到山东泰安参加了对留守老人的调研,又带他逐字逐句修改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还把我们的一些对策建议直接在村里实施了。这件事让小王深有感触,他跟我说:“唐老师,我一直以为老年学就是研究和分析一些政策文件,从没有想到会扎到村里跟老人直接面对面,感受他们的疾苦,更没想到我们的研究还能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老年学研究太有必要,太有意思了!”小王后来考取了老年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专门从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到现在,我们教研室培养了约两百名硕博士研究生,为繁荣发展中国老龄科学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正是邬老师终身践行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研室代代传承,不断为之奋斗的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做好老龄研究,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