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首页» 思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冯玉军:点亮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璀璨星光——追忆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成仿吾


有这样一群卓越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征程中,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领路人,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播种者、育苗人。在艰辛岁月里,他们投身教育、传播火种;在革命烽火中,他们肩负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尽毕生心血耕耘在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最前线,给“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伟大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解。在这群人当中,吴玉章、成仿吾两位老革命家、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吴玉章 —— 一生志业为教育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他一生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在他的革命教育生涯中,始终胸怀“人民”二字,把用心办好人民的教育作为一生志业。

1878年,吴玉章生于四川省荣县。从少年时起,他就立志“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他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广大的人民”。1903年,吴玉章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先后创办《四川》杂志,组织共进会,参加广州起义,领导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策应促成了武昌起义的成功。辛亥革命中,吴玉章坚定地追随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工作。后来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遭到袁世凯政府的通缉,被迫于1913年流亡法国,在法期间与蔡元培、李石曾一同组织华法教育会,扩大留法勤工俭学会,并开办华工教育。1917年回国后,吴玉章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先后选送留法学生近2000人,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吴玉章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1925年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从此把毕生精力用在了党的教育事业上。同年他还创办了中法大学四川分校,后又担任重庆中法大学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革命干部。

抗战时期,吴玉章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和延安大学校长。1948年,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华北大学应运而生,年已七旬的吴玉章责无旁贷,主动挑起了校长的重担,为学校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更对毕业生寄予厚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解放战争,把革命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建校之初,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奔波筹措建校。他带领教师、干部边干边学、初步建立了一支能担负行政后勤和教学工作的教工队伍。在紧张筹备后,中国人民大学于1950年10月3日正式开学,揭开了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社会主义新型正规大学的新篇章。开学典礼上,他殷殷嘱咐学生,“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为国家、人民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他希望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实践,改造旧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大学的典型。在任17年,吴玉章为新中国培养了5万余名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

吴玉章对党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旗帜办大学。这是吴玉章始终恪守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中心。吴玉章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一套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实事求是的校风,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向工农干部开门办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首先是人民的大学。为了“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吴玉章充分考虑工农学员多的特点,将校内办学和校外办学、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结合起来,设立了工农速成中学(人大附中前身),他带领教师队伍专门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开创了函授教育、马克思主义夜大学等办学形式,使工农学员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玉章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常常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导青年学生既不要因政治上的进步而放松业务技术的学习,同时又要防止和反对“单纯业务”观点。他强调指出:“必须不断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精通科学技术,既要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又要加强革命品质的锻炼。”“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是要使我们学会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地处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四,坚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吴玉章经常组织试讲,他也经常亲自讲课,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他主张教学相长,为人大培养了师生间密切联系、相互尊重的优良风气。吴玉章坚持从严办学,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尤其注重教学计划的准确与翔实;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不允许任何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发生。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严谨求是学风的形成是与吴玉章校长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的。

第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吴玉章坚持高等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创立了适合中国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吴玉章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之中,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品端学粹、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为国家、人民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吴玉章的谆谆嘱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成仿吾——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在极端艰苦的战斗岁月里,成仿吾参与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和艰难办学的整个历程,为战争年代办学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党培养大批政治坚定、作风求实、具有真才实学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在党的教育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他曾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强调教育为革命和建设服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他一贯关心同志,爱护、培养青年,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艰苦开拓作出了杰出贡献。

青年时期,成仿吾受国富强兵思想的影响,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兵器制造工程。留学期间,成仿吾深感革命文艺对启迪国民觉醒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后,他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在这期间,成仿吾发表了大量的文艺评论、小说、诗歌,对启迪人民的思想、向封建愚昧进军、推进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家。

1928年,成仿吾前往欧洲,在那里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回国后,他在鄂豫皖和中央苏区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直接投身于艰苦的革命洪流之中,锻炼成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4年,成仿吾担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政治教员,与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老革命家同行,从江西瑞金出发参加了长征。一床毯子、一袋干粮、一个装着简单衣物和马列经典书籍的挂包,这位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就这样和每一个普通红军士兵一样,踏上了漫漫征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些努力寻找抗日救国方法的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奔向延安,他们把延安看作照亮抗日救国之路的一座灯塔。为了把这些来到延安的青年和知识分子培养成为革命干部,并吸引更多的人以壮大革命队伍,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被任命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团书记。陕北公学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为抗战培养了6000多名干部,吸收了3000多名优秀分子入党。

1939年春夏,日军增兵华北,妄图渡过黄河进攻陕北。党中央决定让陕甘宁边区几所主要大学的大部分师生向前方挺近,其中,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任校长,一起开赴敌后,坚持在华北抗战,并开展国防教育。成仿吾提出了“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的口号。白天,行军休息时,学生们就聚集在隐蔽的树林里上课;晚上,睡觉前,学生们热烈地进行讨论。“哲学概论”“音乐概论”“戏剧概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等课程都是在边行军边学习的战斗生活中学完的。学生们在行军过程中完成了重要课程的学习,而且学得扎实、学得生动,这一学习方式也为敌后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1941年夏,日寇集中七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中心腹地阜平、平山地区“扫荡”,华北联大被迫停止集中教学,在群众掩护下分散住在小山村里。成仿吾心中始终装着全校师生,经常骑着马到各个村庄去看望教师和学生。成仿吾带给学生鼓励和关怀,告诉大家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坚持反“扫荡”的斗志和努力学习的热情。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吴玉章同志任校长,胡锡奎和成仿吾担任副校长。那时,成仿吾虽已年过半百,但为了迅速掌握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管理条例,他开始努力学习俄文,以便直接阅读苏联有关文献。他译校了不少学校的条例,比如现在全国通用的“教研室”这个名词,就是经过他反复考虑翻译确定下来的。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建立起了41个教研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探索。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启示下,全国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教研室。

1978年,成仿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已是八十高龄的成仿吾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把分散到各单位的设备、物资找回来,把流落到全国各地的干部和教师找回来,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使复校时的发展设想基本实现。1979年4月,成仿吾还组织专家学者专门讨论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为当时正在酝酿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此外,成仿吾还曾先后五次对《共产党宣言》进行翻译,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可以说,成仿吾的一生,都在不断咀嚼“真理的味道”,并且孜孜不倦地把真理传播给更多青年。

传承吴玉章、成仿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的红色精神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时间长达17年。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5万余人,出色地完成了党赋予他的使命。吴玉章曾写下这样一首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也足以使人铭记他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

成仿吾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之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十分浓厚的感情和非常执着的精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甘情愿地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奋进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艰苦开拓和创新创造的一生,是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鞠躬尽瘁的一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追忆吴玉章、成仿吾等老一辈高等教育开拓者,是回望,更是致敬。我们要在百年的厚重历史中探本溯源,去找寻根植于革命烽火中生生不息、光照后人的精神火种;去探求在变革潮流中砥砺前行、傲然挺立的精神风骨;去感受在时代激荡中不忘初心、一往无前的精神追求。通过扎根中国大地,深耕中国土壤,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将传承红色基因、秉承前辈风骨,不断培育出更高扬更壮实的枝干和叶苗,屹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冯玉军,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法学院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刊于《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