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首页» 思政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紧扣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卓越研究生人才,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思想引领,弘扬治学报国优良传统。开展理想信念和红色基因教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开展学科史、学人录等编纂,面向研究生开设专题校史展、红色家书展、老一辈教育家办学治校事迹展等,发挥校史育人功能,激励研究生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突出研究生培养政治导向,重点针对思政教育、科教结合、导师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不断强化“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鼓励研究生在科研选题、就业创业等方面回应时代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功名刻在民族复兴中,努力成为政治上可靠、学术上精通的卓越人才。

擦亮办学底色,做强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研究生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坚持从不同背景、不同学科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艺术学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实现学科深度融合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构建育人高地,最早开设马列主义研究班和政治理论课研究生班,为全国培养大批马列主义研究人才和政治理论课师资。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充分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构建思政育人体系,成立全国高校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两门特色思政课,并自2018年起将其纳入硕博各专业培养方案。搭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为主体、各相关学院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团队,打造研究生思政教育“金课”体系。

发挥综合优势,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综合优势,立足学科大类构建学科生态圈、建设专业生态群,突出跨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创新课程设置与课堂讲授方式,加强各学院、各学科协同配合,集中优质师资,完善培养方案,开设跨院系研究专题课、学术前沿课等平台课程,组建跨学院导师组,探索跨学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坚持“主流、经典、前沿”原则,由责任教授牵头,整合各学科学术力量,建立以人文社会学科及特色理工学科为主的经典精品文献库,至2019年已建成涵盖所有博士点学科的主文献库135卷215册,总量达3亿字。改革博士生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经典理论构建、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引导学生回归学术本源、夯实学术基础、培养学术规范、提高学术素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卓越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硕博直通制”一体化培养模式,统筹优化各阶段培养方案和教学科研标准, 强化培养过程的淘汰机制,形成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博士论文质量监控评估,制定《关于全面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博士研究生教育4321工程”,加强论文事后抽检,严把博士论文质量关。

注重知行并举,坚持扎根本土对标一流。开展“千人百村”“街巷中国”“读懂中国”社会调研,打造博士生宣讲团、服务团进基层等品牌活动,让更多研究生了解国情民意。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法学院跨学科博士生沙龙”等学术活动,各类学术活动每周均达20场以上。依托校内各类高端智库,实施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论证、全球公共事务管理。依托教育部、北京市和校内各级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近三年共派出千余名研究生赴海外学习。实施国际学术会议资助计划,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学术比赛等,每年资助近200人次。加强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动全外文课程建设,设立优势学科“全英文硕士项目”,提升课程体系国际化水平。

来源:教育部简报〔2019〕第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