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首页» 思政教育

【微言教育】高校师德师风如何建设?这把“尺子”很重要

近日,《光明日报》发起“好校风从哪儿来”的讨论,从塑造好师德师风和学风入手,聚焦校园两大主体——老师和学生。

规范教师行为,看看高校怎么做

北京大学:用制度和规范引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

先后出台《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违规违纪调查处理办法》《师德教育实施办法》《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职业操守、师德教育、师德考核作出具体规范要求。

通过编制《北京大学教师手册》,汇集和说明教师职业活动的制度规则,帮助教师掌握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遵循的教师行为规范、师德师风等要求,切实做到每位教师对学校《教师手册》“读得全面,学得透彻,用得精准”。

建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及其调查处理机制。用制度和规范引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依照制度文件对教师违规违纪行为进行警示和惩处,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

中国人民大学:把师德考评作为首要标准贯穿始终

出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详细规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则、主体、程序、负面清单以及处理方式,列举了教师禁行行为和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的情形。

建立师德考核评估机制,设立师德师风评估环节,把师德考评作为首要标准贯穿始终,对有违师德的行为零容忍。

厦门大学:建立师德档案制度

修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评实施细则(暂行)》等制度文件,健全师德建设和考评制度。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建立师德档案制度,将师德考核结果及因违反师德行为而受到处分的结果存入个人档案。

突出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准,制定《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和确认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在导师资格遴选、招生资格审核、导师组建设等工作中,对导师师德师风、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规范教师行为,听听专家怎么说

重视校规校纪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申素平

传统上,我们习惯以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提高校园治理水平,却较为忽视校规校纪在规范教师行为方面蕴藏的巨大能量。事实上,相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在师德建设中除能克服法律法规的原则性和滞后性、降低治理成本之外,还具有多重作用。

第一,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更为及时有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主要工作活动发生在学校,与学校的联系更为普遍及时,校规校纪对教师的切身利益有着更为紧密实际的影响,其对教师行为的约束效果也更为直接。第三,便于解决纠纷。学校通过制定校规校纪细化“准则”“指导意见”“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有利于纠纷的内部解决,促进学生发展与校园和谐。

应当如何发挥校规校纪在师德建设中的规范作用?我以为,“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为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划定了底线,各校应予以遵循。但高校具有特殊性,即高校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具有学术自治与自主权,因而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可因地因校制宜。总之,学校尤其是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规制师德失范行为时既应符合法律法规等上位法规定,也应遵循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民主公开原则、程序正当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明确性原则。

制度化保障是安心从教的重要保证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吴帆

高校的功能虽是多元的,但核心是育人,因此,让教师安心从教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之道。但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仅靠教师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化保障是安心从教的重要保证。

相应的制度设计至少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能让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与职业身份相匹配的生活保障,享有社会尊严,能够从评价机制中得到应有的肯定,并有顺畅的职业发展空间;二是制度安排能有效筛查和惩戒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同时,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是第一职责,不能以科研替代教学,不能鼓励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更不能歧视教学。否则势必造成教师的困惑之心、浮躁之心和矛盾之心,难以安心从教。


原文链接:

[微言教育]高校师德师风如何建设?这把尺子很重要 | 好校风哪里来